在綽斯甲飲水洞隧道施工工地的轟鳴聲中,總能看到一個身影與一臺三臂鉆默契配合的場景。操作手賈智杰與他的“老伙計”——那臺編號為201—11102的三臂鉆,在鋼鐵與巖層的碰撞中譜寫出一曲跨越機械與情感的交響樂章。他們不是簡單的操作者與設備,而是彼此信任的“戰友”,用十年光陰打磨出令人驚嘆的默契。在水電五局這片巖土深處,他們的故事不僅見證著五局隧道建設的飛速發展,更詮釋著新時代青年精神的深刻內涵。
“摔跤是常有的事”
賈智杰與三臂鉆的緣分始于2012年。彼時,白鶴灘隧道項目作為國家重點工程啟動。初出茅廬的賈智杰被選中成為首批操作手,面對這臺重達數十噸、集鉆孔、爆破、支護于一體的“鋼鐵巨獸”,他既興奮又忐忑。“第一次登上操作臺時,他的手都在發抖。”賈志杰他回憶道。為了盡快“馴服”這臺設備,賈智杰開啟了近乎廢寢忘食的訓練模式。???
每天清晨,當工地還未響起機器的轟鳴,他已提前一小時到達,反復研讀設備操作手冊,將上千頁的技術參數爛熟于心。午休時,他趴在模擬機上練習臂位協調,直到手腕酸脹;夜晚,他對照圖紙分析施工數據,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寫滿心得。而三臂鉆仿佛也通人性,在一次次磨合中逐漸適應他的節奏。機械臂的轉動開始與他的指令形成微妙共振,原本生硬的金屬碰撞聲,漸漸有了韻律感。“那時候,他和它就像在學習跳舞的笨拙搭檔,摔跤是常有的事,但每次摔倒都讓他更清楚它的‘脾氣’。”賈智杰說。
當賈智杰操作三臂鉆時,他雙手穩穩地握住操控桿,眼神專注地隨著鉆機的移動而轉移。他的雙腳巧妙地調整著位置,以保持身體的平衡,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都通過操控桿精準地傳遞給三臂鉆。三臂鉆仿佛有了生命,隨著賈智杰的意志靈活運轉,鉆臂起落之間帶著一種獨特的韻律,每一次鉆進都準確無誤地與賈智杰的意圖契合。這種默契甚至超越了語言——一次設備突發故障,賈智杰僅憑機械臂運轉時的異常震動,便準確判斷出是液壓系統某處密封圈老化,而維修師傅拆解后證實了他的判斷。
“它不是冷冰冰的鐵疙瘩”
“我總覺得,這大家伙(指三臂鉆)不該叫機器——它該有個名字,就像并肩作戰的老伙計那樣。每次啟動按鈕的震顫順著掌心傳來,聽見它嗡鳴著運轉起來,就像老友在說:‘準備好了,咱今天又接了個硬活兒。’三個臂膀同時揮舞時,金屬撞擊的火花四濺,那是它在和我較勁,也是咱們一起啃硬骨頭的默契。它不是冷冰冰的鐵疙瘩。隆冬里,鉆臂凍得僵直,是我呵著熱氣幫它‘回暖’;盛夏時,它滿身油漬汗漬,我也跟著淌汗。多少回隧道掘進到最險要的地段,它的鉆頭像倔強的牛,愣是把巖層‘犁’開道兒。震得我手心發麻,可看著那些碎巖被甩到身后,心里頭總冒出一股子熱氣:這哪里是機器?分明是咱倆在黑暗里鑿光明的戰友。夜里檢修時,我總愛摸它的機身。那些被磨出包漿的零件,每一道劃痕都是勛章。它從不計較我偶爾的誤操作,就像我從不嫌它偶爾的‘小脾氣’——鉆頭卡住了,它嗡聲突然變調,那是在喊:‘老賈,得搭把手啦!’這時候,我和它都沒說話,可默契比十年交情還深。要說三臂鉆是機器?不,它是我的另一雙手,是會喘氣的兄弟。一起干過那么多個‘不可能完成’的活兒,早分不清是它在借我的力,還是我在借它的魂。那些年,我們鉆過山,啃過巖,震天響的轟鳴里,藏著的都是咱哥倆的汗味兒和笑影。”
2018年設備升級時,廠家建議更換部分老舊部件,他卻堅持保留操作臺上一塊磨損嚴重的控制面板。“這塊面板陪我經歷過太多,上面的每個劃痕都是勛章。”他說。這臺三臂鉆不僅是他的工作工具,更是他并肩作戰的伙伴。每當工余時間,他都會細心擦拭設備,仿佛在照顧一位老朋友。2019年設備要運輸至硬梁包項目,因運輸顛簸出現故障,賈智杰連續三天守在設備旁,逐條排查線路,最終發現是傳感器接線松動。那一刻,他像照顧生病的老友般輕拍機身:“老伙計,咱們又活過來了。”對他來說,設備的正常運行不僅關系到工作,更關系到一份深厚的情感寄托。
“既要學會操作,更要學會‘對話’”
如今,賈智杰已帶出6名徒弟,但他始終強調:“人機默契無法速成,必須用心‘養’。”他常帶著徒弟們觀察設備運轉時的震動頻率、油壓變化,教他們聽懂機械的“喘息聲”。在訓練中,他要求徒弟們不僅要學會操作,更要學會“對話”——通過設備的細微反應預判潛在問題。徒弟小談說“他第一次獨立操作時因緊張導致臂位偏移,賈智杰并未責備,而是帶他反復模擬同一動作,直到他能在腦海中“看見”機械臂的運動軌跡”。“師傅說,真正的默契不是機械服從人,而是人與機械共同找到最完美的平衡點。”而三臂鉆也仿佛成了“師傅”,用一次次精準響應為新人們展示何為“人技合一”。在尼格隧道貫通儀式上,賈智杰與三臂鉆共同站在表彰臺上,他撫摸著設備銹蝕的銘牌說:“榮譽屬于它和我,更屬于所有在轟鳴中尋找默契的人。”如今,他的徒弟們已分布在多個重點工程,將這份默契與匠心繼續傳遞。時代交響,精神永續。
??? 在這片巖土深處,賈智杰與他的“老伙計”的交響曲仍在繼續。他們用鋼鐵臂膀鑿穿山脈,用默契鋪就時代之路。當隧道貫通的曙光穿透巖壁時,那不僅是工程的勝利,更是人與機械、技術與情感共同譜寫的生命贊歌。
【打印】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