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嶺大地的紅河之畔,五局紅河州黨支部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將黨建工作與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深度融合,通過“文化交融、企地共建、為民辦實事”三大舉措,在這片充滿民族風情的土地上,打造出獨具特色的“民族特色黨建升級版”,讓黨旗在民族團結進步的征程中高高飄揚。
文化上交融互鑒,共筑“紅石榴”家園
民俗節慶里的同心密碼。2025年農歷正月初八,晨曦微露,建水縣普雄鄉早已沉浸在喜慶氛圍中,哈尼族一年一度的“祭龍節”即將拉開帷幕。五局紅河州黨支部的黨員、團員們迎著寒風,驅車數小時,滿載著大米、面粉、食用油等慰問物資抵達這里。
天剛蒙蒙亮,黨員們便熱火朝天地將物資從車上卸下,“大家加把勁,咱們早點把東西送到鄉親們手里!”黨支部書記在現場指揮著,村民們也紛紛前來幫忙,歡聲笑語回蕩在村落間。
隨著太陽緩緩升起,“祭龍節”正式開始——哈尼族同胞身著色彩艷麗的民族服飾,唱起歡快的歌曲:“歡迎你們來做客喲,喝口米酒唱支山歌;踮起腳來把節過呀,彝家小伙壯如山喲......”悠揚的歌聲中,黨員、團員們與哈尼族同胞圍坐在一起,品嘗著特色美食,共話家常。
铓鼓聲聲,節奏激昂,黨員們跟著村民的步伐,笨拙卻認真地跳起舞蹈。舞蹈間隙,黨員們向村民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惠民利民措施,從教育補貼到醫療保障,一一耐心講解,村民們聽得聚精會神,不時點頭稱贊。
伴隨鞭炮聲,鑼鼓、嗩吶、銅镲響起,這山間“交響樂”中,傳遞著對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寄托。這場民俗節慶,不僅是文化的交融,更是心與心的貼近,讓 “中華民族一家親” 的理念深深扎根在每個人心中。
建筑肌理中的文化對話。4月,春光明媚,紅河州黨支部組織少數民族員工走進位于建水縣城西的團山村,這座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是云南漢彝風格融合建筑的典范。
在村民講解員的娓娓解說聲中,少數民族員工們了解學習團山民居依山而建的智慧——傳統民居以天井為核心建筑房屋,“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成為了云南傳統民居的主要特征。
“莫言人短、莫道己長,施恩勿講、受恩不忘。”壯族青年小羅呢喃著張家宗祠里篆刻的古訓,將樸實厚道的歷史訓誡寫入筆記本。
村中央的曬谷場正熱鬧非凡,當地“曬個秋”民俗活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金黃的玉米、赤紅的辣椒在竹編簸箕里翻滾,色彩鮮艷奪目,黨員、團員們也加入其中,手持簸箕,有模有樣地學著村民將農作物鋪陳開來。
“通了高速以后,旅游的人也變多了,我們村的旅游業越來越興旺!閨女的餐館一到旺季都忙不過來咧!”得知大家是來自建(個)元高速的工作人員后,一旁的張大爺滿臉笑容,興奮地分享著村里的變化。
此前團山村的村民收入以種地為主,建(個)元高速通車后,交通便利了,游客紛至沓來,村民們抓住機遇,紛紛開起餐館、客棧,出售草編、繡花鞋等特色手工藝品。
村民笑談聲中,青磚黛瓦之間,黨員們看到了一幅民族團結進步、共同創造美好生活的錦繡畫卷,也深刻體會到交通發展對民族地區的重要意義。
銀發關懷中的傳統守望。民俗節日“矻扎扎節”來臨之際,紅河州黨支部前往建水縣普雄鄉兩河岔村,開展關愛少數民族老人活動。
兩河岔村的老人們大多土生土長在鄉村,見證了村子的變遷,感受著時代的發展。黨支部精心為哈尼族老人準備了適宜當地氣候的夏季涼被等慰問物資。一走進村子,黨員們便親切地握住老人們的手,噓寒問暖:“大爺,最近身體怎么樣?”“大媽,生活上有沒有什么困難?”
在與老人的交談中,黨員們了解到,隨著鄉村發展和政策的支持,養老服務中心建設、養老補貼制度等讓老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咱們云南好地方。現在政策好,我們日子也越過越舒坦!”一位哈尼族老人感慨地說。
黨員們還得知,老人們閑下來會幫民族花燈班的演員、演奏員做些服飾,大家熱熱鬧鬧地一起干活、拉家常,日子也不孤單了。
“我們也想參與民俗文化傳承活動中,盡自己的一份力,用‘小力量’貢獻‘大溫暖’。”黨員們紛紛表示,同時,黨支部計劃加強引車上路工作,吸引更多專家學者、游客前來體驗民族文化魅力,在助推非遺文化傳承發展的同時,提升當地知名度與影響力。
地方上加強共建,推動互嵌式民族團結
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以“黨建紅”助力“文旅熱”。2025年3月16日,云南省瀘西縣“阿廬旅游節”盛大開啟,紅河州黨支部積極響應地方政府號召,投身節慶服務一線,以熱情與專業為活動注入紅色動能,保障活動順利舉辦、提升游客體驗。
? ? ? ? ?阿廬旅游節是瀘西縣特有的傳統文化節日,經傳承和發展已成為瀘西縣的一個重要習俗,吸引了省內外眾多游客。在為期3天的活動中,紅河州黨支部的志愿者們分工協作,承擔起會場布置、游客引導、秩序維護等多項任務。
搭建舞臺、布置展區、確保活動物資精準到位......活動期間,志愿者們分駐景區入口、非遺展區、美食街等關鍵點位,為游客提供路線指引、文化講解、應急幫扶等服務,累計解答咨詢200余次,協助處理突發情況2起,?全流程保障活動有序開展。
“我們每天要走近2萬步,但看到游客滿意的笑容,就覺得特別值得!”活動期間,志愿者們日均服務時長超10小時,其高效、專業的服務贏得主辦方和游客群眾的一致好評。??
“旅游節的成功舉辦,少不了各單位志愿者的積極參與,尤其是運營紅河州黨支部的志愿者隊,每次你們都最早來到,最晚離場。”瀘西縣委社會工作部的李阿姨笑著對紅河州黨支部志愿者們發出贊揚。
志愿服務有廣度、有深度,紅河州黨支部持續加強與當地文旅部門、企業、事業單位的“企地共建”機制,以極強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為文旅融合與地方發展寫下生動注腳。?
傳承踐行雷鋒精神,履行社會責任“更多、更優、更好。”
2025年雷鋒月期間,紅河州黨支部聯合共青團個舊市委、屬地企業共同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前往個舊市聚眾物流園區,慰問辛勤工作的快遞從業青年。
紅河州黨支部貼心為快遞從業青年們準備了醫療應急包、水果、礦泉水等物資,傳遞出對他們辛勤工作的感謝。
結合工作實際,團員代表錢楠為快遞從業青年們講解了安全出行基本原則、安全裝備、應急處理流程等,全方位講解交通安全知識,通過生動的案例分析與互動問答,提升快遞從業青年的交通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此外活動還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收集“快遞從業青年心聲”,以便后續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幫助。雷鋒精神在此刻煥發出新生機,助力區域協調發展。
生活上為民辦事,建成守望相助“大家庭”
黨旗飄揚在助農一線,幫助群眾增收致富。紅河州黨支部堅持把“群眾需求、為民服務”放在首位,根據建(個)元高速、石瀘高速沿線村落農業生產情況,把為群眾辦實事同特色產業發展相結合,打造“助農先鋒隊”,拓展服務途徑。
建(個)元高速附近的龍岔村以辣椒種植為主,做好辣椒生產對于保持當地村民收入意義重大。紅河州黨支部的黨員、團員們主動走進田間地頭,協助當地群眾播種辣椒。大家與當地群眾一起拉膜、播種、埋土,細心呵護每顆辣椒落地生根,現場交流學習種植技術,奏響春耕交響曲。
在氣溫升高、降水量偏少的夏季,“助農先鋒隊”重點幫助年齡較高、行動不便的農戶對種植的小米椒進行澆水除草。黨員們為莊稼澆水的忙碌身影,成為了當地群眾心中的溫暖依靠。
石瀘高速附近的丁合村則以各類果樹種植為主,“助農先鋒隊”先后幫助當地果農進行了水果套袋、果實采摘等工作,極大減輕了果農們的作業壓力。
“多虧了紅河州黨支部的同志們,不然這么多桃子我自己要忙好久,肯定會耽擱售賣的好時機!”果農李大嬸樸實的話語中傳遞出最真摯的情感。
產業興,村民富,鄉村旺。自助農工作開展以來,紅河州黨支部累計完成約10畝耕地的各類志愿服務,設身處地為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讓鄉村振興的成果更好地惠及當地群眾,助力少數民族群眾“錢袋子”鼓起來,營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濃厚氛圍。
弘揚尊師重教風尚,師恩情誼累結碩果。中華民族歷來將“尊師”視為重要的傳統美德之一,紅河州黨支部始終重視并大力弘揚這一寶貴精神財富,2024年11月,紅河州黨支部深入普雄鄉一名退休老教師家中開展慰問活動。
普雄鄉地處山嶺重丘,距離城區較遠,教育資源短缺,在這樣的條件下,馬老師作為當地教育工作者堅守崗位數十年,培育出一批批優秀學子。
在交談中得知此次探訪的團員中有他曾經的幾名學生,現已就職于建(個)元項目,看著成功將他們送出大山,送往工作崗位,馬老師的眼中充滿了驕傲。
“沒有您,也就沒有如今的我!”曾經的學生緊握馬老師的雙手,回顧他扎根講臺的動人事跡,?隨后拿起掃帚與抹布,為其清掃院落、擦拭門窗。?
教育薪火,代代相傳;尊師敬老,溫潤人心。情誼總是相互的,溫暖的故事總會給人以力量。次月,馬老師定制一面錦旗送至建(個)元項目,激動地感謝紅河州黨支部的關心與支持,“沒想到退休多年,黨組織從未忘記我們,這份心意比什么都珍貴!”鮮紅的錦旗,承載著紅河州黨支部與屬地群眾間的緊密聯結與深厚情誼。
從民俗活動中感受文化交融的魅力,到企地共建助力地方發展;從田間地頭的助農實踐,到尊師重教的溫暖傳承,五局紅河州黨支部始終以“群眾需求”為落腳點,做著順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實事,堅持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使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更具活力,讓各族人民在共享發展成果的獲得感中堅定跟黨走的信念,繪就滇南“黨建紅”新圖景。
【打印】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