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歸潁淮萬象新,爆竹余韻猶縈耳際。引江濟淮二期太和界首臨泉集中供水1標項目取水口泵站建設現場早已戰鼓催征。作為向太和、界首、臨泉三地供水的“龍頭工程”,此項工程承載著皖北人民早日喝上長江水的期盼。
春節期間,水電五局太和項目的建設者們堅守崗位,施工節奏不停;年后復工,施工團隊更是爭分奪秒、晝夜鏖戰,以“開年即沖刺”的姿態,奮力推進工程建設。
爭分奪秒,跑出建設“加速度”
“新年要有新氣象,咱們得盡快收心,趕緊把狀態調整過來,確保工程順利推進!”在年后復工復產的收心會上,項目經理張方彪的話語擲地有聲,為大家鼓足了干勁。
春節期間,當萬家團圓時,泵站施工現場仍燈火通明。為保障關鍵節點進度,項目部提前儲備足量設備物資,緊抓有利工期、施工不停歇,泵站施工現場80名建設者放棄休假,連續奮戰在施工一線,綁鋼筋、支模板、澆筑混凝土,爭分奪秒。
春節期間累計完成鋼筋制安約300噸,模板安裝完成近1500平方米,混凝土澆筑約1200立方米,為年后施工打下堅實基礎。
年后復工首日,施工隊全員到崗,機械、材料、人員“三到位”,爭分奪秒、搶抓工期。為確保施工高效銜接,項目部提前謀劃,組織技術骨干對施工工人開展15次專項技術交底,從鋼筋綁扎精度到混凝土澆筑溫控,逐一細化工藝標準。
“每道工序必須‘零誤差’,才能保證泵站的百年大計!”項目技術負責人石立光手持圖紙,在施工現場反復強調。通過優化施工流程、強化資源調配,采用“分段澆筑、多點推進”的施工戰術,相繼開展工程澆筑推進。2月16日,太和進水池首倉混凝土澆筑封頂,2月25日,太和控制閥井澆筑至33.4高程頂部,兩大關鍵節點相繼告捷,跑出新年“開門紅”。
嚴抓細管,擰緊安全“生產鏈”
“安全是底線,更是生命線!”在太和泵站的施工現場,這句標語格外醒目。面對高空作業、深基坑施工等高風險環節,項目部以“鐵腕”抓安全,織密防護網。?
復工伊始,項目安全總監張鵬便帶領團隊開展2次全覆蓋安全巡查,重點排查腳手架穩固性、臨時用電規范性、消防設施完備性等隱患,對發現的問題立行立改,整改率達百分之百。
在復工復產過程中,太和項目取水口泵站始終將安全管理放在首位。針對年后新進場工人,項目部要求各班組在工人進場前,認真組織復工體檢,確保每一位進場人員的身體狀況都能完全滿足復工需求,并嚴格執行“先培訓、后上崗”制度,組織3批次安全教育培訓,覆蓋120人次。培訓中,安全員通過播放事故案例視頻、模擬應急演練等方式,讓“三不傷害”理念深入人心。
“以前總覺得戴安全帽麻煩,現在才知道,這頂帽子真能保命!”一名鋼筋工在培訓后感慨道。?
此外,項目部對電工、焊工等特種作業人員實行“雙證核查”,確保人證合一、持證上崗。
同時,項目部還建立“安全生產全員責任制”,將隱患排查、規范操作等納入考核,并根據實際情況予以獎懲,實現正向激勵與反向約束有機結合,促使作業人員從“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轉變,極大提升了全員參與安全管理的自覺性、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嚴密的防控體系下,項目開工至今保持“零事故”紀錄,為高效建設保駕護航。
精益求精,打造民生“幸福源”
取水口泵站不僅是水利工程,更是民心工程。項目部秉持“質量即口碑”的理念,從技術交底到工藝把控,從材料檢驗到成品保護,層層把關,匠心雕琢,誓將泵站打造成皖北地區的“供水標桿”。
在原材料進場環節,項目部對每一批鋼筋、水泥進行“雙檢雙測”,確保抗拉強度、耐久性等指標達標;混凝土澆筑時,技術員全程旁站,定時測量混凝土坍落度,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微調配合比,保證混凝土流動性適宜泵送與澆筑。同時,借助振搗棒的聲音和插入深度,敏銳判斷振搗密實度,杜絕因振搗不足或過度引發蜂窩麻面等質量通病;澆筑完成后,立即覆蓋保溫棉被,搭設暖棚,避免因溫差導致裂縫,全方位保障工程質量。?
民生工程“有溫度”,群眾口碑“樹豐碑”。泵站建設過程中,項目部始終將“便民利民”放在重要地位。為減少施工對周邊居民的影響,項目部主動與社區聯動,設置隔音圍擋。為減少揚塵污染,施工現場配備噴淋系統、洗車機、霧炮機、灑水車等全天候作業,并用綠網對裸土進行全覆蓋。
此外,項目部主動與周邊社區溝通,針對居民反映的問題,及時采取措施加以解決,最大程度減少工程建設施工對居民生活的影響,這些暖心舉措贏得周邊居民頻頻點贊:“工程這么忙,還能替我們著想,真是良心企業!”?
人勤春早功不負,奮楫篤行啟新程。站在新的起點上,水電五局太和項目的建設者們將繼續以“開年即沖刺”的姿態,鉚目標奮進,用實際行動詮釋責任與擔當,用智慧和汗水書寫“水脈”新篇章。
【打印】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