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電建設者,更像是大自然的搬運工。”這句樸實的話語,出自2025年度全國勞動模范、水電五局副總經理李法海之口。
30多年來,他先后參與建設十余項重大工程,先后榮獲四川省勞動模范、四川省抗震救災五一勞動獎章、四川省建筑業企業優秀項目經理、中國電建集團安全生產優秀項目經理等多項榮譽,在水利水電建設的征程中,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吃苦擔當:磨礪中鑄就非凡
在采訪時,李法海提到這樣一句話:“‘能勇挑重擔就是擔當’,這是我的職業信條。”
從踏上崗位起,他便踐行著他的職業信條,與四川邊遠的“三州(阿壩州、甘孜州、涼山州)一市(攀枝花市)”結下不解之緣,投身于高海拔高寒地區的工程建設,30年來,他從一名普通的技術員成長為公司管理者,水電人“能吃苦”的基因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烙印。
汶川地震后,毛爾蓋電站工程施工受到嚴重影響,他臨危受命,主動接過毛爾蓋水電站大壩項目;面對集“超高心墻堆石壩、河床深厚覆蓋層、高地震烈度、狹窄河谷”四大難題于一身的長河壩水電站大壩工程,他主動扛起重托,在第一工程公司經營困難時,他毅然挑起管理重任。
鉆研創新:探索中引領潮流
“不待揚鞭自奮蹄”,這是李法海的座右銘。他刻苦鉆研,順利完成MBA進修,取得一級水利建造師、一級鐵路建造師、注冊安全工程師、質量工程師等多項建筑行業職業資格證書,是技術理論學習領域的佼佼者。
在長河壩工程建設中,他帶領團隊,聚焦長河壩水電站強震區土石壩建設、300米級高心墻堆石壩施工以及振動碾無人駕駛技術研究,相關成果榮獲中國大壩工程學會、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一等獎、特等獎共7項,實現了國內首批高性能無人駕駛振動碾集群化作業,引領智能操控土石方碾壓步入“無人駕駛”時代,全力打造“數字化大壩”。目前他已持有泥漿噴涂、過渡料生產工藝、平斜一體施工、鋼筋臺車等10余項專利技術。這些專利不僅是他個人智慧的結晶,更是中國電建科技創新能力的有力見證。
今后,他將依托集團公司強大的科研平臺與技術優勢,以公司工匠工作室、技術創新工作室和勞模工作室為陣地,通過創新協同,加速核心技術成果孵化,為中國電建在全球工程建設領域鞏固領先地位、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卓越管理:改革中提升效益
“踏實、敬業”這是對李法海最好的詮釋。在紅巖電站建設期間,李法海帶領團隊優化資源配置,創造了快速施工“紅巖速度”,被譽為華能四川片區樣板工程。在毛爾蓋電站項目建設中,他帶領團隊創下月填筑量達112.2萬立方米的驚人紀錄,刷新水電五局承建土石壩工程以來的施工紀錄,更在國內同類型電站中脫穎而出,實現提前240天下閘蓄水的目標。
在國內第三高土石壩長河壩項目施工過程中,他和團隊創下月填筑超150萬立方米的行業紀錄,提前八個月發電,工程榮獲天府杯質量獎、第五屆堆石壩國際里程碑工程獎。
在擔任水電五局第一工程公司負責人期間,他大膽革新,創新提出“三區一域”“五元業務”“三制兩化一統籌”“兩部一體化”“四共機制”等改革理念,用不到四年的時間實現單位核心發展指標量質齊升。
勇擔責任:奉獻中踐行使命
對于央企而言,履行社會責任更是與生俱來的使命。
2008年“5·12”地震后,李法海臨危受命,13日中午帶領10余名突擊隊員,冒著大雨,坐著平板拖車趕赴都江堰災區,第一時間投入到災區的救援與清理任務中去,在與時間賽跑的一周時間內,成功營救出2名受困人員。那一年,因為在抗震救災現場的英勇表現,他榮獲了2008年度四川省抗震救災五一勞動獎章。
2012年,面對大渡河上游因突降暴雨引發的泥石流,他帶領團隊迅速打通道路,積極參與救援工作。在項目建設期間,他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大力幫扶當地民眾,為其提供就業崗位,尤其是在毛爾蓋水電站項目建設中,他主動承擔起災后重建工作,為災后經濟復蘇作出了貢獻。
面對“全國勞動模范”殊榮,他表示:“成績和榮譽只是對過去的考證與總結,在今后的工作生涯中,他將時刻以‘歸零’的心態,保持本色,繼續努力。”
在采訪臨近尾聲時,李法海還透露,公司總部即將搬遷至雙流區新的辦公地點。他滿懷信心地表示,在公司黨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全體五局人的拼搏奮斗中,水電五局將扎根雙流這片充滿活力的熱土,以全新的姿態開啟發展新篇章。
治水安瀾,是每個電建人的初心,面對未來,他惟愿以初心守匠心,將科技創新智慧成果轉化為核心動力,以管理創新協同釋放未來潛能,繼續書寫電建新篇。
【打印】 【關閉】 |